孩子的負面行為只是表癥 | Rita Ching | ohmykids

「坐定定、安靜地學習」應該是大部分家長對孩子的告誡,亦是老師心目中好學生的潛規則。我們常迷信垂下頭、「周身郁」、無時停的學生便不是在聽書、不是在學習,但筆者最近以第一身的經驗打破了自己也有的「迷信」。 正在為一小學的全級小一學生進行十節的社交情緒課程,當中有位患自閉症的學生,上課時總活在自己的世界,從不跟指示參與活動,甚至大部分時間是藏身桌下,把玩他自己安排的文具,心想他大抵學不了什麼,但就在第二課,他突然從桌下冒起來答問題。 某天遇上他媽媽,她訴說以前孩子放學後總不願說什麼,最近他多了分享,然後拿著其中一課活動的工作紙,開心地分享孩子向她解說紙上的每個畫作,那正好是課上內容。筆者聽罷心中閃過一絲興奮和愧意,興奮是他能掌握課程內容,縱使他沒有正眼地望著筆者上課;慚愧是自己曾經忽視和低估了他。 比較課程中各班學生的學習情況,很多時能夠記下課堂內容,並回答問題的多不是坐定定的乖學生(或許只是乖學生害羞)。最意外的是比較當中已完成課程的兩班學生,在第十堂中最能夠說出過去所學的,是佔最多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生,秩序最混亂的那班。他們明明就是經常吵嘴、坐不定、不專心的一群,但想像不到他們學到和記到的卻是最多。 課程中要求學生每日自行填寫「心情日誌」,開始前大家也不看好學生能完成,因此向學生許下承諾,最能緊持完成最多日誌的學生可獲贈神秘小禮物一份。在十堂後的確已有約一半同學遺失了日誌,但教人意外的是最終兩班的得獎者都不是被公認的乖學生。其中一位在開課初期曾展示出抽離和不合作的態度,情況改變的訊號來自他愈來愈積極地舉手答問題,甚至有次他舉手後,即肉緊地抓著筆者說「你看到我舉了手嗎」。因此在宣佈結果一刻,各同學也感意外,包括兩位得獎學生。 環顧個人經驗,所接觸的大、中、小學生,普遍是愈高年班,愈逃避發言。那小學生愛舉手發言看似是理所當然,卻並非是必然。其實在開課之初,每班學生也是愛理不理,只是隨著互相認識日深,互動關係日增,反應才漸見踴躍,縱使他們很多時是爭著舉手,被點中後卻是一臉無語,令人啼笑皆非。 學生舉手、發言、發問似乎是他們對課堂投入度、師生關係的探熱針。筆者相信不管那個年齡層的學生,也希望被關注、被聆聽、被尊重,可是在單向、封閉、一言堂的傳統教學模式,除了思想,身體也難以得到自由,很難刺激思維、鼓勵發言、發問的互動文化。同樣地,孩子做功課時為什麼一定要「坐定定」?回想以前教室有不少學生,也喜歡站著做功課。 當然筆者不是想以偏蓋全,其實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學習模式,學生的學習效能,除了關乎教學技巧,師生和親子關係同樣重要,學生不會有興趣跟不喜歡的人學習。而課程的領悟提醒了自己不要「迷信」學生「坐定定、眼定定、靜嚶嚶」才是學習,要有勇氣接受學生不一樣的行為、反應和挑戰。

孩子只能開心、聽話?找出負面行為的原因以免悲劇發生|程沛玉 |HK01親子

化悲憤於文章

「一個人最錯的時候,就是覺得自己啱哂的時候」,見到口口聲聲話自己係母親個位就想起呢句說話。

//不論年齡的孩子都希望被公平、真誠對待。我們的孩子就是看不見這位父母官的真誠,口口聲以對某死者家屬交代為借口,但對無數南Y海難死者的父母子女來說,誰來向他們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