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擅自拿取了家長銀包內的錢,作為家長的你會如何處理?
以上的情節剛好發生在我認識的一位媽媽身上,她在家中發現銀包內的錢不翼而飛。在這個兩口之家,媽媽自不然懷疑是孩子所為,既不開心,且擔心孩子有錯誤的價值觀,於是向我求救。
我向她介紹了一個名為「藍圖」(Blueprint)的方法。什麼是「藍圖」?它是「RULER」理論下的其中一項工具,有效解決衝突、紛爭,讓參與者從不同的角度,認識及理解別人與自己不同的想法,以建立對別人的同理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加強對自己的了解。
那什麼是「RULER」?它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情緒智商中心(Yale Centre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團隊,基於科學研究而建立的一套社交情緒教育法(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並已在很多國家的學校被廣泛使用。「RULER」這五個英文字母代表學習情緒管理的五個基本步驟:
R代表Recognise—認出自己的情緒
U代表Understand—明白自己情緒的來源
L代表Label—能夠將自己的情緒歸類
E代表Express—能夠表達自己的情緒
R代表Regulate—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
回到上述例子,這位媽媽找適當時間向孩子求証,孩子坦承拿了錢,卻擺出一副毫不知錯的態度,媽媽表示很不開心,暫停晚上活動,並於翌日邀請孩子填寫「藍圖」,當中包括四組問題:
第一組(Recognise and Label)是「你在這事上有甚麼心情?你認為媽媽在這事上有的心情如何?」
第二組(Understand)是「你為何有這樣的心情?你認為媽媽為何有這心情?
第三組(Express and Regulate)是「我當時怎樣表達及調節自己的情緒?媽媽又怎樣表達及調節自己的情緒?」
最後一組(Reflect and Plan)是「如果可以改變,我當時應該怎樣做?現在又應該怎樣做?」
結果令媽媽感到意外,平日總不肯認錯的孩子在做完「藍圖」後表示懊悔,覺得自己很愚蠢,控制能力差,自己根本不急於用錢,不需「偷」錢,當時只是想到文具店逛逛而已……孩子也明白媽媽的不快,因此主動提出懲罰自己的方法,成功避免了平日吵吵閙閙的惡性循環。
當然要有效地使用「藍圖」,前設是必須選擇在大家都心平氣和時進行,避免雙方用腦內掌管焦慮、急躁、驚嚇及恐懼等情緒的「杏仁核」交手,以情緒處理問題。以上例子的媽媽懷疑孩子拿錢及在他坦承後,也沒有即時發怒,而是尋找適當的時間、環境、心情與孩子進行。如果孩子年紀還小,未能用文字表達,也可參考以上問題,引導他們思考及回應,或以畫圖表達。
對很多家長而言,最困難的可能就是要面對孩子犯錯而不動氣。其實這位媽媽以前也有同樣困難,以致孩子有樣學樣。有次孩子在學校閙事後,老師要求他以文字解釋,他寫道:「老師,對不起!我控制不到(情緒)……因為我不喜歡媽媽很大聲在說話」。媽媽因此意識到改變需由自己開始,並聽從我的建議,每天做靜觀/專注練習。
很多研究証實持續做靜觀/專注練習有助改善身心健康。面對孩子犯錯而動氣是一種很自然的機械式慣性反應,那反應多沒有經過思考、分析後果或成效。靜觀練習能幫助我們覺察這些慣性的機械反應;當我們的情緒將要轉壞時,可以不易被負面的想法和情緒所牽引,並能作出更為有效的回應。坊間有很多免費的相關App及Youtube片供使用,例如新生精神康復會New Life 330計劃、賽馬會「樂天心澄」靜觀校園文化行動 的「疫」境中的靜觀空間均有提供聲音導航的練習。
現在這位媽媽每天和孩子一起做靜觀練習,今天的她已判若兩人,面對孩子的問題可以冷靜處理,以理性與孩子溝通,而孩子的情緒也大大改善。據知孩子自從透過「藍圖」認真反思及知錯後,母子的關係更進一大步。証明「沒有天生的壞孩子、只有用不對的方法」,也沒有天生便是好父母,只要找到對的方法,肯去學習及嘗試,以身教代言教行之便必然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