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特寫|香港電台

教室學生接受港台訪問時表示,太多功課有時做到發脾氣,頭痛。那是自然的情緒反射,特別是還未學懂控制及表達情緒的孩子。 試想想就是大人長期由早上8時多開始,一直用腦至晚上9時至10時,當中的操練及背誦,主要集中運用左腦,可能也會頭痛,更何況腦袋尚在發展的小孩! 所以,孩子在教室做功課,無論多忙,也有小休,更重要是平衡小休及做功課的時間表,主要由他們決定,慢慢學習自己掌握自己的時間,平衡不同選擇及向自己的決定負責。 收聽孩子的訪問片段按以下連結:

對TSA及未來教育的前瞻 |Rita Ching |ohmykids

昭悅教室的學生及老師應有線電視「同日不講理」的邀請,分享對TSA的感受。對節目中的一眾嘉賓集只以微觀討論TSA,有著名學者亦明言政府沒有錯,更見很多觀眾留言生怕廢了TSA,便沒有準則評核學生/學校,心中感到一沉! 腦神經科學家兼教育家Dr Dan Siegel早已指出,被Sir William Curtis 形容為上上世紀三大教育支柱的“3 R”—Reading(讀)、wRiting(寫)及aRithmetic(算),猶如將腦袋困在監獄,有損腦細胞的發長及生長。更有效的教育’3R’應該是Reflection(反思能力)、Resilience(抗逆能力)及Relationships(建立關係) 。 「讀、寫、算」教育模式只是滿足工業革命時代,倒模式工廠生產的需要。隨著城市及科技的發展,現世紀的全球人口為史上最高且仍在上升,二十一世紀的網絡發展,將會令很多工種被科技取替(政府也早已取替了不少文員),傳統的教育及思維模式,沒有可能面對新世紀的需要。 因此具前瞻的芬蘭教育又在改革,推行跨學科領域「主題式」教學方式,即去除單一個別科目,許多芬蘭學校早從1980年代已進行實驗。其教育主管Marjo Kyllonen表示「早在1900年開始的教學方法,已經不符時代的需求,我們需要21世紀的新教法。」跨領域早已是未來的趨勢,未來的世界也將是跨領域合作的時代。正正符合Dr Dan Siegel的新3R教法主張。 著名的英國教育學家Sugata Mitra 也指出,「21世紀的教育需要教孩子創造未來的機器,需要的課程只是一大堆問題,考試只是讓孩子’talk, share and use the Internet’(講、分享及使用互聯網),需要以新的peer assessment systems(朋輩考核系統) ,並去除填鴨式教法,以剔除孩子在學習中產生的恐懼,集中享受追求、發掘、掌握知識的樂趣。 教室校長當年是宣傳「求學不是求分數」的旗手,感覺至少當年政府的願景比現任的具前瞻性。自問沒能力改變政府的教育政策,惟有每月貼錢成立教室,希望以情緒/正向/新3R教育,用行動及例子証明教育可以不一樣,孩子也可以在這扭曲的教育制度下有更健康的心身發展。 回想這兩位接受訪問的孩子第一天到教室,跟今天鏡頭上的表現、他們現在的情緒、自控能力、行為、態度,以及做功課效率均有明顯進步。希望情緒/正向教育可以得到更多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應用及認同。 原文: 對TSA及未來教育的前瞻 |Rita Ching |ohmy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