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活在只有「我」,沒有「我們」的世界 | Rita Ching | ohmykids

有幸於暑期間優先欣賞《非同凡響》一片,此片令我感受至深的,除了是特殊兒童的純真、照顧者的壓力,還有導演捕捉到現今教育所製造出的矛盾,那些名校生、老師和中產家長的態度、思維和嘴臉實在太神似,當中帶出了不同層面的歧視文化。

 

你會讓子女涉足深水埗,或讓子女接觸背景、能力等較差的人或跟對方做朋友嗎?

以前教室位於深水埗,目的為服務最有需要的一群,不時聽到有家長或其家人不希望帶子女到這「鬼地方」。

有家長分享群組訊息,指部分家長不許其子女跟能力較差,或經常被老師責備的同學交往。

 

有小一女孩在學校被欺凌,被取笑生得醜、生得蠢,可是在我們眼中她真的一點也不醜、不蠢,只是缺乏支持及鼓勵她的人。另有學生被排擠的原因之一,是經常被老師當眾指罵他的能力、成績等,間接鼓勵同學歧視他;甚至有接觸過的小學生被老師帶頭欺凌,最終因抵不住壓力而退學。

 

以上所舉的當然只是個別例子。唯曾跟接觸過的中、小學生作非正式的統計,約九成學生曾在學校親身經歷、目睹或參與欺凌,校園欺凌的普遍性已是不爭的事實。欺凌源自學生欠缺同理心,歧視別人那怕只是一點的不同,但其實學校只是社會的縮影,孩子是我們的鏡子,我們是否早已不自覺地在生活中教育下一代「歧視」呢?

這種「歧視教育」讓孩子活在只有「我」,而沒有「我們」的世界、讓孩子變得自我中心,影響社交、自控等能力的發展;沒有同理心的孩子,也不可能學會孝順、尊重、體察及理解父母。

 

曾有不少人問在教室免交學費的學生會否受歧視。在教室的學生根本不知、無需知、亦不理會那位學生有沒有交學費,在孩子世界原沒有歧視。只要我們以一視同仁的態度,以身示範如何以包融、同理心待人,學生們從不管對方的背景,反而習慣爭著把自己有的食物、文具、喜樂分享。(還記得有位小一男生在放學途中,摘下花朵送給教室每位女孩!)

 

要培養孩子的同理心,除了不要將孩子保護在溫室中,多讓他們接觸不同層面的人和事、擴闊他們的視野,還可透過故事、電影、生活事例學會代入不同人物、角度思考和分析,更可藉此鍛鍊他們的分析力、表達力和批判性思考;當然最重要最重要的是父母的身教。趁《非同凡響》還在上映,誠意推薦家長帶子女一同觀看,然後一起代入不同角度討論,以助他們培養「我們」的世界觀。

 

孩子活在只有「我」,沒有「我們」的世界 | Rita Ching | ohmykids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最新文章

社交情緒家長教育

[社交情緒家長教育] 「我們父母上班,平日是不能參加學校任何的家長講座。而今年學校安排晚上ZOOM,讓更多家長可以參與學校的家長講座,覺得內容很有用,能實踐」 「多謝你呢一年與我地屋企同行,XX的成長真的很感恩遇到老師你」 「工作坊幫助我先學習了解自己,察覺孩子情況及如何適當處理,也欣賞提供不同的方式及意見讓爸媽在家實踐」 「啟發到作為家長管教孩子也要控制好情緒」

閱讀更多 »

疫下有「情」 — 從轉變中學適應

[疫下有「情」 — 從轉變中學適應],正正是這幾年疫情下每個人經歷著、學習中。 感謝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的邀請,以上述主題與其學生家長分享如何以成長思維面對轉變;繼而讓其學生與家長一起製作安靜瓶,以舒緩疫下及日常生活中的紛亂情緒。 喜見參加者也積極投入參與,並帶著笑臉離開。

閱讀更多 »

「挑戰失敗日」全校治動

「挑戰失敗日」 感謝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的信任及校長老師們的大力支持,令上周一連兩天舉行的全校「挑戰失敗日」,在一遍歡樂、鼓舞、感動下完滿結束。 學生們在兩天的活動中首先學會了腦袋是可以「成長」的,及學習如何面對「失敗」的心情😵‍;然後親身經歷兩天的個人、小組及班別挑戰‍️‍,欣賞自己和別人的努力及進步;並從電影欣賞及嘉賓香港女飛人梁筠宜的分享及互動中,明白未成功只是「暫時未」、「有一種成功是繼續努力」。 大家除了對是次活動的口號琅琅上口,還在活動中充分以行動體驗出口號的精神: #失敗喇

閱讀更多 »
zh_HK香港中文
en_GBEnglish (UK) zh_HK香港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