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孩子的「脊椎」| Rita Ching | ohmykids

你是「磚牆型」、「水母型」,還是「脊椎型」的家長呢?根據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家長的教養法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別:

第一類是「磚牆型」,是指專制獨裁的家長,要求子女盲目地聽話。這類型的家庭對一切都有很高的要求、機械化、規律化及高度控制,較少真正的溝通及家庭溫暖。

第二類「水母型」的家長,剛好是「磚牆型」家長的相反,對子女十分縱容。這類型的家長對子女發放無盡暖意及關顧、有緊密的溝通;卻缺少了對他們的管束,不能在生活中對他們提供明確界線及期望,容許其生活沒規律,甚至反覆無常。

第三類的「脊椎型」,是具權威性的家長。這類型的家長混合了前兩類型家長的優點,能對子女提供清晰、貫徹性及合理性的規則、教法及期望,同時令家庭中充滿關愛及溫暖。

該研究比較了在三類型家庭成長的孩子,當中以「脊椎型」家庭的孩子最獨立、最具有領導才能、社會責任、獨創性、自信和成就。「磚牆型」家庭的孩子的確會很聽教聽話,但獨立性及自信心則相對薄弱。而在「水母型」家庭長大的孩子,在各方面也表現較差,特別是社會責任和獨立性,且自信心會較低,並有較多的焦慮感。 

事實上很多家長忽略了貫徹性的界線及限制對孩子的重要性,特別是行為反覆不定的ADH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孩子。試想想如果孩子每天的生活節奏紊亂,作息不定時、進食隨意、規則時鬆時緊、參與的活動都是被突然安排的,他的情緒言行就像是桌球檯上的球,每天也是過著不斷被動地刺激及撞擊桌邊的生活。

如果孩子在家習慣了沒有規律的生活,要遵守的規則、界線隨家長的心情、環境而朝令夕改,或標準不一,當孩子要面對規律性的事情,例如學校的生活及校規、遊戲規則等,便會顯得沒有耐性、急躁,甚至很容易會以惱火回應。相反,如果有規律的生活及界線,與尊重及關愛並行,那就會成為孩子堅固的脊椎,支撐著他以後能堅定自主地面對自己整個人生。

要建立孩子的「脊椎」,以下是其中最基本的三項:

1)孩子生活需要有規律,例如定時作息、進食。

2)可以與孩子一起製作每日或每星期的事項表,讓他寫下或畫下即將發生的每個事項,並把此表放置在他最容易注意到的地方。

3)每當有日程或事項要改變,可以先給孩子一個預告,愈早愈好,但有預告總比沒有好,那怕只是出發前一刻。

這些也有助培養孩子成為桌球檯上的「母球」,自主獨立及有自信。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年紀小,而讓他變成不停被動地撞擊的「子球」。

成為孩子的「脊椎」| Rita Ching | ohmykids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最新文章

社交情緒家長教育

[社交情緒家長教育] 「我們父母上班,平日是不能參加學校任何的家長講座。而今年學校安排晚上ZOOM,讓更多家長可以參與學校的家長講座,覺得內容很有用,能實踐」 「多謝你呢一年與我地屋企同行,XX的成長真的很感恩遇到老師你」 「工作坊幫助我先學習了解自己,察覺孩子情況及如何適當處理,也欣賞提供不同的方式及意見讓爸媽在家實踐」 「啟發到作為家長管教孩子也要控制好情緒」

閱讀更多 »

疫下有「情」 — 從轉變中學適應

[疫下有「情」 — 從轉變中學適應],正正是這幾年疫情下每個人經歷著、學習中。 感謝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的邀請,以上述主題與其學生家長分享如何以成長思維面對轉變;繼而讓其學生與家長一起製作安靜瓶,以舒緩疫下及日常生活中的紛亂情緒。 喜見參加者也積極投入參與,並帶著笑臉離開。

閱讀更多 »

「挑戰失敗日」全校治動

「挑戰失敗日」 感謝宣道會葉紹蔭紀念小學的信任及校長老師們的大力支持,令上周一連兩天舉行的全校「挑戰失敗日」,在一遍歡樂、鼓舞、感動下完滿結束。 學生們在兩天的活動中首先學會了腦袋是可以「成長」的,及學習如何面對「失敗」的心情😵‍;然後親身經歷兩天的個人、小組及班別挑戰‍️‍,欣賞自己和別人的努力及進步;並從電影欣賞及嘉賓香港女飛人梁筠宜的分享及互動中,明白未成功只是「暫時未」、「有一種成功是繼續努力」。 大家除了對是次活動的口號琅琅上口,還在活動中充分以行動體驗出口號的精神: #失敗喇

閱讀更多 »
zh_HK香港中文
en_GBEnglish (UK) zh_HK香港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