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方法、動力

「龜兔賽跑」故事相信無人不曉,學習點多以驕傲、自滿、輕敵的兔子為鑑,很少會向不理會別人的嘲笑、不卑不亢的忠於自己,慢但專注地堅持完成目標的烏龜而學習。 現今的小朋友位位也像「好打得」,為練得一身好「武藝」,疲於奔命在功課、考測及校內、外的興趣班和活動,縱使那個「興趣班」根本不是孩子的興趣。家長也當然要捨命「陪太子」,縱使有不認同的家長,但基於羊群心態或擔心「輸在起跑線」,只好賠上一家人的時間、金錢、生活,甚至關係,在這失衡教育制度下的「泥澤」中,卻忘記了人生其實是「馬拉松長跑」,不是先起步便會勝出。 哈佛大學曾有一項調查,跟蹤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相近的年輕人。結果25年前已有清晰且長期目標的那3%人,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那10%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在社會的中上層,成為各行業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等;那60%目標模糊者,幾乎都在社會的中下層能安穩地過活。剩下那從來沒有目標的27%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抱怨他人、社會、世界。由此可見,有目標、責任、使命感,不浪費時間,相信是其中一項重中之重的「人生長跑」之道。 「訂立目標」也是教室的重要教學手法之一,每位學生需要在其手冊上,訂下自己的「大目標」,然後將之拆細成每月「小目標」,及有效達成目標的「方法」和「動力」,並按實際需要定期檢討及調整。上期曾分享教室便是以這方法協助學生完成功課,每項功課完成時間由學生自訂,導師的角色只是協助提供「方法」及「動力」,效果顯著。他們都在不知不覺間練習「人生長跑」之道,重點是「質、專和深」,而非「快和多」。 這一「道」取經自城大何敏賢教授的「希望思維法」。根據研究,持之以恆會有助提升個人成長、抗逆力、減少抑鬱、焦慮及倦怠。筆者曾將此道與大、中學生及成年人分享,看似簡單的道理,單是「訂立目標」已難倒不少人。因為大部份人均像筆者,從小習慣跟那「60%目標模糊者」走最安穩的路,忽略培養「自我感應」機制,不習慣關心自己的真正感受及需要。 喜見一位高中生學會了「希望思維法」後分享:「而家好多人認為成功係搵到份好工,賺到好多錢,之後買樓買車。我覺得每個人嘅成功定義唔同,你心目中嘅成功,唔代表人哋心目中嘅成功,人哋標準唔可以用嚟量度你心目中嘅成功,所以自己要有好清晰嘅目標。」希望這位學生和教室的學生能以「烏龜」的態度,和喜自在地走其「長跑」。 Rita Ching FB: Above & Beyond Education 昭悅教室 電郵: rita@anbhk.com 小小(教室)室長 http://issuu.com/thehanli/docs/issue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