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藝術

剛完成的小數族裔中文班,由專為非華語人士/讀障學生設計了一套中文輸入系統的導師教授。為增加學習興趣,每堂也以拆字比賽形式進行,系統每次也列出首十名的名稱及成績。 開始時大家也不其然地為排首位的學生鼓掌、讚嘆,學生也因此愈來愈重視名次。用得恰當的確可以誘發良性互動及進步,令學生更努力學習。 可是接下來幾堂,總有小朋友喊,或發脾氣不肯學習,因為怕輸、怕錯、怕比下去,當成績趕不上便索性放棄不學或不參與。 有見及此,第六堂開始前特別溫馨提示導師及義工,不再只強調及讚賞排首位的學生,反而著重私下欣賞學生的個別進步,進步是跟自己比較而不是跟別人,並儘可能細緻地指出讚賞原因,如努力、堅毅、專注等特質令他們進步,這不但可減少學生與人比較,學會欣賞自己,更讓他們明白進步原因是什麼,有什麼優點可持續發展。 只是這一微小改變,學習氣氛已立見改善,沒再有學生因為成績、名次而哭或放棄學習。這正好示範了近年漸多人認識,由心理學家Carol Dweck提出的「fixed mindset vs growth mindset」的理論。 成年人很多時也忽略自己語言、行為對小朋友的影響。其實小朋友一些不理想的行為,很多時是由成年人不自覺地促成,是可以避免,或不費吹灰之力改變。 #語言藝術識得用其實好好用 #改變不一定要硬碰硬 #改變由自己開始 #CarolDweckGrowthMinds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