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學=優學?|Rita Ching |ohmykids

曾有家長對我說:「你是第一個人跟我說,孩子不用一條龍地以最短時間送入大學。」 為甚麼我們要急著以最短時間完成大學、拼命工作、賺錢,然後過著數十年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快」的意義又在哪裏? 每年開學不久,便收到家長為其剛升上小一的孩子救助,有因未能適應學校嚴厲規管及功課壓力,情緒開始失控,動輒狂哭、畫作漆黑、打自己、發惡夢等。曾有一位小一生從他口裏形容為黑店的補習社轉來,因為那裏的人都不會笑,全黑著臉,跟四周佈置一樣冰冷,因此他只上了一天便跑掉了。另一位轉過來的小三生,因每天被傳統補習社操練,完成八、九、十樣功課後,還要背書,成績趕上了,但人卻變得神經兮兮、自我形象低落,經常嚷著「想死」,更不滿地嚷著每天六時多起床,七時多回校補課,至晚上八、九時完成功課,才可停下來享用晚飯,然後就寢,「工時」之長比很多大人為甚,這位對什麼也唯唯諾諾的乖孩子,只懂囫圇吞棗地抄寫,卻完全不知道自己在抄什麼,難怪從他的眼神中看不到一絲神彩,卻只有不斷的垂頭嘆息,這些例子只是接觸個案中的冰山一角。 「少年不知愁滋味」早已過時得很。當教育成為大小家庭每日的重要議題及困擾,為爭學位、爭成績、爭贏在射精前而瘋,「教育」二字已由原本透過其過程,幫助學生學習掌控自己的人生,製造希望及可能性,變成令家長、教育工作者、學生透不過氣的巨石。設計教育政策原應聚焦在過程上,例如如何學習、如何製造學習興趣、學習動機是什麼,但當教育聚焦落在結果上,變成測驗分數,學生便會失去學習樂趣,學習便會成為數字化,帶來很多負面後果。記得當年新聞出現連續多天自殺個案時,我們看似不知愁的小學生,其實已偷偷在教室一角討論起自殺,還有幾位表示認同,雖然他們還未弄清自殺是什麼及其後果,只是他們也未學會如何活在壓力下呼吸。 幸好為了不讓學生「死」在教育過程中,已不少有心人為「走了樣」的教育尋求出路,當中包括由「牛牛姨姨」創辦的「優學體驗年」。「優學」即休學(Gap Year)一年,相信對不明所以的本地家長及學生而言這是個嚇人的名詞,休學豈非停學?!但在海外卻是很多學校、大學推崇的項目,包括著名的哈佛大學、普林斯大學等,甚至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的女兒(Malia Obama)獲哈佛大學取錄後,即選擇參加休學計劃,在一年後才正式展開大學生涯。 優學/休學絕不等同百無聊賴、無所事事;只是以不同形式學習、擴闊視野,透過課本以外的真實生活體驗成長,掌握紮實的生活技能,同時也是未來工作所需的技能。雖然「優學體驗年」在本地是大膽創新的嘗試,但休學計劃在海外卻愈來愈受重視,已有不少研究証明休學對參與的學生的個人及工作發展,甚至學業成績也有顯著的正面影響。因為參加者在當中找到「自我」、「甚麼對自己是重要的」(”a better sense of who I am as a person” and “what is important to me”),而不是不明所以地被告知答案,這對個人的長遠成長及發展尤為重要。 在平均七、八十年的人生中,如果利用一年時間,學會了認識自己、如何讓自己活得更開心、更有生命力、抗逆力及意義,一年又算得了甚麼?但願「優學體驗年」在未來日子的香港可以有更多發展的空間,而本地的教育又可以回歸成為生命的主體。Education is not preparation for life; education is life itself – John Dewey!   (原文撮於本人於<休學年優學路>一書的一篇序言 休學=優學?|Rita Ching |ohmyk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