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開放式語言II

上次討論開放式回應,無意中發現了社署於2010年的學前心理輔導講座的投影片(見圖),講者以「開放式反應」作為家長與子女溝通的建議方法之一。 可是投影片中的開放式例子,其實卻是封閉式的問法,只鼓勵對方回答「係」、「唔係」。(根據教育局文件,開放式問題會引發多樣性的答案。)但針對要處理孩子情緒的例子,我十分認同講者以封閉式回應以接納對方感受為開始。 封閉及開放式反應各有其用處,需視乎情況而不應一刀砌地運用。以圖中例子,家長需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建議回應: 1)先以封閉式回應以肯定/確認/說出孩子感受,與孩子的情緒腦袋連結,例子:「相信你而家好唔開心」或「你好似好唔開心喎」 2)然後以平和及關心語調、開放式回應,慢慢引導孩子以理性腦袋組織及思考,說出細節,例子:「佢因乜原因笑你/唔同你玩」或「你可唔可以講下佢點解笑你/唔同你玩」(「可唔可以」雖然也可能會引發單一回應,卻是以身教向孩子的權利表示尊重,孩子獲得尊重,更願意說出心中話)如孩子能解說,並與家長冷靜地討論事件,便是另一次鍛煉孩子的分析、解難、表達、社交能力、建立同理心、道德觀念的好機會,亦豐富了孩子的人生經驗,有助上層大腦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