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創社企苦與樂|陳慧鈴|信報

多謝信報專欄作家陳慧鈴報導教室的苦與樂! 社企之路真的不易行,教室沒有知名度,沒有任何政府、大財團、慈善家的資助,只靠創辦人兼校長愚公移山,另擔任全職工作以自己薪金獨力支撐,以實踐社會目的! 尚幸社會真有不少有心人,專欄刋出即收到幾個捐助查詢,但願教室可以解決場地租務出牌等問題,繼續走下去!
壞孩子不壞II

這學年最後一天的功課輔導,小一生帶來自製小食,原來他千叮萬囑家人準備,好讓與即將暫別的小朋友分享。 這孩子初到教室時經常生事,其媽媽說他以前打走了不少補習老師。幸好來了不久,已收到其媽媽的感謝,讚賞他的進步,不止在學業上,更重要是情緒控制上,所以今天知道他心思細密的安排特別令人感動! 很欣賞教室學生經常互相自製分享機會(當然也有吵架),除了小吃,更有小一男孩摘下野花送給每位女生。 要孕育孩子這份友愛及心思,需要一個關愛、公平、包容、受尊重的文化環境。感謝教室每位導師努力去孕育這文化,但我們更需要的是社會每一個人協力去建構大環境,讓他們善良的種籽可以不被扭曲地茁壯成長 – “It takes a whole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人生就是一堆堆的試卷!

剛為學生做了小結業派對,與他們一起經歷兩個學期緊張及忙碌的學習和考試,終可以鬆一口氣、讓學生盡情地玩。 希望學生們明白人生就是一堆最具挑戰性的試卷,經過耕耘、辛酸、淚水、緊張過後的成果特別可貴- “No pain no gain”。 可是人生試卷跟學校試卷不同,人人問題不一,如果你被「調教」至除了抄標準答案和範本,便什麼都無法做,便肯定會「肥佬」,成為生存力最低的一群。 但願你們在未來日子,特別是快將離港的 Brian Chum,努力考好專屬於自己的試卷!
自創CHOK波子遊戲片段加長版

自創CHOK波子遊戲片段加長版,附加室內玩沙片段,其實堆沙也是專注訓練的一種!所以教室學生當紙盒是寶,任何紙盒都要留。 https://www.facebook.com/anbhk/videos/896212540525431/ 學生以紙巾盒自創CHOK波子的戲, 並自拍片段, 不用什麼玩具, 已玩得很暢快! 不少家長看見教室的暑期單張, 擔心整個暑假只是全天候式玩樂, 什麼也學不到, 其實那才是真正自主學習的開始! 成年人似乎已忘記小時候在物資貧乏的年代, 如何透過公園、鄰舍間的簡單遊戲學習成長, 學習創意、解難、忍耐、尊重、勇氣、溝通、協商、合作、待人接物、接受失敗等軟性技巧. 在什麼也講求產業、包裝、速食、推銷、資訊發達的年代, 讓人以為這些技巧必須「專科專教」, 在斬件式的單元訓練班, 包裝得美輪美奐的環境中, 才可學到這些抽象的軟性技巧, 可惜這些技巧不是念口簧的名詞, 需要自由時間、空間培養. 教育學院利用源自芬蘭的國際測試,分析30名學術型及30名遊戲型幼園生如何處理社交矛盾,結果部分港生出現芬蘭測試中從沒見過的情况——完全不懂得處理社交矛盾,還焦慮得「眼濕濕」,當中學術型幼稚園的幼童「唔知點算」比率,為遊戲型幼園的4.4倍,反映前者自主力較低。「坐定定」讀書可能窒礙幼兒發展自主能力。
其實那才是真正自主學習的開始

學生以紙巾盒自創CHOK波子的戲, 並自拍片段, 不用什麼玩具, 已玩得很暢快! 不少家長看見教室的暑期單張, 擔心整個暑假只是全天候式玩樂, 什麼也學不到, 其實那才是真正自主學習的開始! 成年人似乎已忘記小時候在物資貧乏的年代, 如何透過公園、鄰舍間的簡單遊戲學習成長, 學習創意、解難、忍耐、尊重、勇氣、溝通、協商、合作、待人接物、接受失敗等軟性技巧. 在什麼也講求產業、包裝、速食、推銷、資訊發達的年代, 讓人以為這些技巧必須「專科專教」, 在斬件式的單元訓練班, 包裝得美輪美奐的環境中, 才可學到這些抽象的軟性技巧, 可惜這些技巧不是念口簧的名詞, 需要自由時間、空間培養. 教育學院利用源自芬蘭的國際測試,分析30名學術型及30名遊戲型幼園生如何處理社交矛盾,結果部分港生出現芬蘭測試中從沒見過的情况——完全不懂得處理社交矛盾,還焦慮得「眼濕濕」,當中學術型幼稚園的幼童「唔知點算」比率,為遊戲型幼園的4.4倍,反映前者自主力較低。「坐定定」讀書可能窒礙幼兒發展自主能力。
教室藏有大量攻擊性武器!

沒有電子遊戲機的世界,廢紙箱、空間就是樂園,學生有完成功課的目標,爭取時間玩,發揮創意。 我們不以學生的乖(規行距步,按本子辦事)為榮,反而以他們的活潑,敢於發揮好奇心,跳出框框去探索,去創造為榮。 幾乎每一位到訪教室的人皆指學生特別活潑(Mission done! Yay!),卻難以想像很多初來時是呆若木雞。
感恩

看到厠所地濕,你會清理嗎? 相信自家厠所也未必會! 圖中女孩只是小一生,她已學會不關自己事,也主動清理教室厠所的水漬。 她更學會了自省自發,明白家裡太舒服,怕自己分心,主動要求到嘈吵的教室做功課。 感謝有心、細心的家長,能夠觀察、留意、欣賞及分享孩子的進步!感恩教室有一群明理的家長,不嫌棄深水埗的環境,並明白及認同教室的理念。 希望有更多勇敢的家長,不以保護衣包著孩子,不用溫室局限他們的發展。
教室的清潔姨姨

學生們不願離開,因而與清潔姨姨遇上。 導師介紹:「姨姨是很重要的人,她每天清潔你們弄髒的地方,所以你們應該跟她說什麼?」 學生說聲感謝,便二話不說趕去拿工具行動。。。 註:清潔姨姨不但照顧我們的環境,今天還送上親手包裹的愛心稯!💞💞
暑期班 – 小腦袋大計劃

收到不少查詢暑期班內容, 其中最多人感興趣的是小腦袋大計劃 – 計劃是讓學生自己決定、自己實踐集體決定的計劃,例如DIY產品到市集售賣、利用收益做社區服務,或尋找社區有趣人物故事等。過程中導師只是促導者, 混齡學生需學習互相尊重、幫助、溝通及妥協的藝術, 突破自己的舒適圈,並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暑期班的全天候活動設計,均以品格培養及全人身心發展為目標,因此活動有動、有靜,以整體培養學生的自信、自理、責任感、創意、好奇心、思考、分析及解難能力、專注力、耐性、正面情緒及生活技能等。 去年經驗,全期報讀的學習改變最大,當然也歡迎單項報名。去年暑期班的情況,請見有線小事大意義之 「「暑」不簡單的」報導: https://www.facebook.com/cablewish/videos/958333890890405/ https://www.facebook.com/anbhk/posts/855845737895445
功課為何物?為何要迷戀?

教室有小一學生發燒入院,四天缺課,老師仍查問她是否可以做功課,其他家長也緊張地給意見,認為考試將至就是在醫院也要做功課。出院後還未及完全康復,仍要滿足老師要求,在原有的八、九、十樣功課上補上那四天缺課的功課,包括抄寫。看著學生倦至無神、無奈、無助及欲哭無淚的眼神,教人心痛。 另一位小一學生因為做錯了功課,被老師當眾訓示指大人教錯了她,經同學傳話至家長群,再傳給教室學生的家長,那家長還經常被老師溫馨提示要好好為孩子對功課。錯當然是不值得推崇,但做法實在值得商榷。 功課只是學習其中一項工具,孩子自己做對才有意義。這種公開訓示是否可以有效讓學生正確認識知識,還是明確地灌輸所有學生將做功課的最終責任、對錯交給大人? 更不要說助長學生的比較文化,甚至負面標籤做錯事及成績不好的學生(教室有學生便因此而在學校被排斥),而錯過了找出學生不明白的地方加以教導。 反觀教室十分欣賞另一名小四學生的老師,要求家長不要為學生對功課,認為學生有足夠能力「查找不足」,以訓練學生的「自省」能力。 已有大量研究顯示功課與成績,特別是小學階段沒有直接關係,更不要說那些無謂的抄寫。 問功課為何物?為何還有那麼多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忘卻孩子的身心正常發展,忘卻教育的真諦,本末倒致地迷戀呢?
 
								 
															 English (UK)
English (UK)				 香港中文
香港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