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課為何物?為何要迷戀?

教室有小一學生發燒入院,四天缺課,老師仍查問她是否可以做功課,其他家長也緊張地給意見,認為考試將至就是在醫院也要做功課。出院後還未及完全康復,仍要滿足老師要求,在原有的八、九、十樣功課上補上那四天缺課的功課,包括抄寫。看著學生倦至無神、無奈、無助及欲哭無淚的眼神,教人心痛。 另一位小一學生因為做錯了功課,被老師當眾訓示指大人教錯了她,經同學傳話至家長群,再傳給教室學生的家長,那家長還經常被老師溫馨提示要好好為孩子對功課。錯當然是不值得推崇,但做法實在值得商榷。 功課只是學習其中一項工具,孩子自己做對才有意義。這種公開訓示是否可以有效讓學生正確認識知識,還是明確地灌輸所有學生將做功課的最終責任、對錯交給大人? 更不要說助長學生的比較文化,甚至負面標籤做錯事及成績不好的學生(教室有學生便因此而在學校被排斥),而錯過了找出學生不明白的地方加以教導。 反觀教室十分欣賞另一名小四學生的老師,要求家長不要為學生對功課,認為學生有足夠能力「查找不足」,以訓練學生的「自省」能力。 已有大量研究顯示功課與成績,特別是小學階段沒有直接關係,更不要說那些無謂的抄寫。 問功課為何物?為何還有那麼多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忘卻孩子的身心正常發展,忘卻教育的真諦,本末倒致地迷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