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講座】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

繼八月的小一家長講座,上月底再分別為堅樂第二小學( PS Holm Glad) 的初小及高小家長進行了兩場講座。 有單親家長在講座後坦承,女兒經常與弟弟爭執,甚至打架,明白是受自己以暴易暴的管教方式影響。另有雙職家長爲了照顧讀障的大女兒,心力交瘁,自責自己情緒不穩,令小女兒也有樣學樣。為家長們能自我反思及願意改進而感動💪🏻💪🏻💪🏻💪🏻💪🏻💪🏻。 感謝堅樂校長的邀請及信任💕。期待11月起為其全級的小一學生進行創新的社交情緒教育課程。 #GreatParentsAreMadeNotBorn #好父母是經過磨練而不是天生的

管好情緒比嬴在起跑線重要 | Rita Ching | ohmykids

每年開學後便會陸續收到家長的救助電話,因子女未能適應學校生活及/或功課壓力,而情緒不穩,特別是剛從幼兒園的愉快學習生活,晉升到講求紀律、效率的小學生活。 曾有家長在開學不久,帶著剛入讀小一,尚未懂理解及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到教室尋求協助。因孩子在入學後漸漸變得神經兮兮、動輒嚎啕大哭、扯頭髮、畫作變成漆黑、發惡夢等。其實是孩子因為看不到黑板、不能在指定時間抄功課表或完成老師的指定事務、不懂求助、未習慣長時間專注而動也不能動的上課模式、害怕被老師責罰等適應問題,導致自己不能控制的反應。我們除了與家長一起努力協助他適應新的學習生活,花了更多的時間教導孩子如何執拾書包、將書簿、未做的及已做的功課分類、閱讀及按手冊指示處理功課、理解功課紙的問題,甚至如何把完成了的功課順利找出及壯起膽子交到行/班長或老師手上,否則問題只會一直蔓延下去。 我們很多學生縱使慢慢適應下來,隨著課程節奏日漸緊湊、功課漸增,默書、測驗及考試接踵而來,每到測驗及考試的緊張關位,身體便會出現自然訊號反映內在情緒,例如掌心冒汗、胃痛、坐立不安、神不守舍等。日子久了,壓力被積壓下來,更有學生每逢考試便發高燒,最終大考前夕要在醫院渡過。 根據多個研究,當中包括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在2015年公布的結果,指出學生社交和情緒能力與學業成績直接掛鈎。正面情緒及抗逆力需要愈早培養愈好,而不是「贏在起跑線」。相信經過考試洗禮的人也明白無論書本讀得如何滾瓜爛熟,一緊張便甚麼也想不到、答不出,所以與其盲目地操練,不如先處理好孩子的情緒及面對逆境的能力。情緒處理得宜,才能專心、有效率地學習。 其實要處理小朋友的情緒,首先要處理的是成年人自己的情緒。孩子的擔憂、緊張、恐懼等情緒,絕不會因成年人的過份關心或緊張的反應而舒緩。我們曾有一位小一的學生從他口裏形容為「黑店」的補習社轉過來,他說:「那裏的人都不會笑,全黑著臉,跟四周白濛濛的牆壁一樣冰冷」,故此只上了一天便被嚇跑了。所以家長每個微小的反應,對子女特別是年幼的也有深遠影響。 家長不妨留意當孩子面對困難及擔心時,自己的語言和非語言的反應是甚麼? 你的反應是否有助孩子正確地面對,還是反過來會增加他的焦慮、緊張或恐懼等? 溫馨提示,在子女情緒不穩時,家長最重要是提醒自己放鬆崩緊的面部表情及肢體動作,不要過份緊張(或冷漠)地回應,而是以陪伴或同行者身份,冷靜地梳理及回應子女情緒背後的問題。如你以情緒回應問題,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漸漸建立同樣的習慣,將來亦會以情緒處理問題。有時只是一個簡單擁抱,一、兩句簡單的鼓勵及諒解說話,已可為子女增加力量,迎難而上,更勇於接受挑戰。 管好情緒比嬴在起跑線重要 | Rita Ching | ohmykids

處理子女情緒前 首先要處理是自己的情緒|程沛玉|HK01親子

真的每年開學後便會陸續收到家長的救助電話。。。 你的子女有這些情況嗎? 「神經兮兮、動輒嚎啕大哭、扯頭髮、畫作變成漆黑、發惡夢等…..因為看不到黑板、不能在指定時間抄功課表或完成老師的指定事務、不懂求助、未習慣長時間專注而動也不能動的上課模式、害怕被老師責罰等適應問題,導致自己不能控制的反應….,.」 其實他們更需要學習「如何執拾書包、將書簿、未做的及已做的功課分類、閱讀及按手冊指示處理功課、理解功課紙的問題,甚至如何把完成了的功課順利找出及壯起膽子交到行/班長或老師手上,否則問題只會一直蔓延下去…..」 而家長也需要留意….,詳見:

【家長講座】小一新生的家長分享會|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

2018-9-1 快開學了,有子女升小一的家長是否比孩子還要緊張? 感謝堅樂二小的邀請,為其小一新生的家長分享,如何以正面溝通與子女一同展開新的學習之旅。 祝家長和學生在新學年都能和喜自在、開學順利! #先學社交情緒才有穩定情緒 #先有足夠睡眠才有學習能力 #先贏自理才贏在起跑線 #先學𢴇書包才會交功課

是時候改變飲食習慣, 為新學年訂下新目標!

快開學了,做家長的你當然想子女可以專心學習,那你知道方法之一是食對的食物嗎? 多項研究顯示食了含有高蛋白質早餐的兒童,包括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的患者(ADHD),其日間的專注表現較食含有高碳水化合物的早餐及不吃早餐的兒童好。 原因是蛋白質有助腦部產生色胺酸(Tryptophan),色胺酸是腦部發揮專注力、學習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所需的物質,而蛋白質亦可防止因大量血糖增加而可能引致的過動問題。 研究証明小朋友特別是ADHD,多食含有高蛋白質、複合碳水化合物、高纖維及低糖食物,會有效改善專注力及過動的問題。(ADDitude) 是時候改變飲食習慣, 為新學年訂下新目標! #增加專注力 #食對的食物 #高蛋白質早餐 #複合碳水化合物 #高纖維 #低糖 #忌高糖精製食物

【親子靜觀工作坊】

昨天在商場的親子活動中,大、小朋友們在熱鬧的環境,興奮的情緒下,經過專注於自製的安靜瓶練習、專注於自己的呼吸練習後,都能找到片刻的平靜,然後說「有少少想睡」😴😴😂😂! #在熱鬧的環境也可練習專注 #學習掌握自己情緒的控制權 #讓情緒不再被自動導航帶領 #要有專注力先要有留白空間 多謝Ednovators 教育燃新的邀請及細心安排

你的孩子經常投訴或埋怨嗎?

你的孩子經常投訴或埋怨嗎? 嘗試幫忙孩子改變語言習慣,以「想要」、「希望」取代埋怨,除了給孩子多一個角度思考,亦有助孩子了解自己的好惡,也讓別人更了解他! 以下是一些參考例子: 😠我討厭這玩具 => 🙂我想要另一樣玩具 (我知道自己的喜好) 😠我覺得很悶 => 🙂我希望可以好玩些 (我喜歡有趣的事) 😠我無話事權 => 🙂我想做決定 (我是喜歡獨立的孩子) (資料來源: Big Life Journal) Ps 圖片有錯字,討「論」應為討「厭」,但FB改了設定,未能更正圖片,萬分抱歉!🙈

孩子的負面行為只是表癥

孩子有以下行為,原因可能是: 😕經常嘲弄兄弟姊妹或與他們比較的,可能是感到不被重視,以及需要得到父母更多的連繫 😕經常發牢騷的可能有無力感或有解決不了的事,需要盡情哭訴的機會 😕經常反叛的可能是希望有更多表現自己能力及權力的機會 😕經常喜歡話事及操控的可能是擔心自己的需求不能達到 😕經常對父母不尊重可能是想表達與父母的連繫不足夠 😕經常不聽教可能是感到自己的想法往往不被認同 (資料來源: “Kids Are Special”) 孩子的負面行為往往只是表癥,不要被「表癥」影響自己的情緒,因而錯過幫助孩子解決真正問題的機會,並影響親子關係

成績表上的評語

相信大家對以下成績表的負面評語不會陌生: 😥將勤補拙=》「拙」即係笨啦,既然是天生,努力豈不是徒勞,仲邊有心機讀書呢? 😥乏自信心=》自信心在小朋友階段的主要來源是成年人對他的肯定,被評無「自信心」有助增加自信嗎? 😥畏事怕難=》收到呢句評語相信會更「畏事怕難」 😥學習欠主動=》主動太多會否被標籤為頑皮甚至過動的學生嗎?被評的學生知道如何「主動」嗎? 😥做事粗心大意=》學生以至工作中的人士有多少懂得自我改善「粗心大意」的方法呢? 😥性格沈實內向=》「沈實」不是穩重、不是擇偶的好條件嗎?內向是性格,為何是負面? 😥多言活潑好動=》「活潑好動」為何也是負面?「多言」在乎是什麼時候發言,不多言會被評為被動嗎? 以上的負面評語,對學生而言其實無助他們自我改善,更何況很多詞彙的本質是中性甚至是正面,關鍵在乎是否適當地運用,學生需要的是有助他改進的具體方法和找出那平衡點。 很開心得知我們合作的李金小學,在經過老師工作坊的討論後,老師們也能更貼心地為學生寫上激勵的評語,加上家長的肯定和學生自己的反思,這樣360度的回饋焦點不在成績,而是學生的真正成長。

【家長工作坊】【老師工作坊】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

近年流行開心、正向校園,但開心、正面不是只有讚,而學生有錯不用指正;也不是只讓學生玩得開心、自由,而不用理性批評、不顧紀律、不懂分辨是非、不需為自己行為負責,和不接納其他情緒;更不是只有學生開心,而老師圍著學生像客人般款待,務求讓學生天天開心,自己卻活得五勞七傷,或壓力爆標,或思想負面。 有幸與出名開心的李金小學,在這學年展開了一連串的合作,由家長工作坊至老師工作坊,見證裏裏外外的正面改變力量,家長和老師都以身體力行感染學生,向著Learn it, Live it, Teach it, Embed it 邁進。 想知學校如何一步一步地建立正面文化,可瀏覽改革旗手 Miko Ip葉碧君老師的一系列文章分享: 期待我們下一階段的活動! #happyschool #正確地讚賞 #理性地正面 #正面地接納各種情緒 #改變由自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