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

正在整理暑假班的社交禮儀參考資料,翻閱這原為幼兒設計的禮儀書,當中的技巧在在連每天接觸的大學生、上班一族也拿捏不到。 做人從不簡單,做開心、樂觀、積極、受人尊重…的人更是高深學問。 所以教育不是經濟發展的工具,教育是讓生命發揮得更好。社會也不是為經濟發展而建立,是為更好的生活而組成。 個人生命發揮得好,社會及經濟自然進步,生活自然開心。請給我們還原教育的基本步,讓學生學會做人吧!
大前研一:給父母培養孩子生存力的忠告 (文章分享)

日本著名的大前研一兩個兒子都曾輟學,完成不了大學,但他認為走些冤路又何妨,結果他們現在均有自己的事業。 他忠告「學校成績愈優秀 將來愈需要擔心」 「在二十一世紀這個沒有正確答案的時代,能在如斯環境生存下來的不會是那些善於背誦標準答案的人,而是不管處於何種狀況,也能靠自己的頭腦想出答案,並且擁有傳達信息、策動人心能力的人。那些受到學校良好調教的人,一旦沒有答案和範本便什麼都做不了,這群人是最不具價值、生存力最低的人。」 大前研一:給父母培養孩子生存力的忠告|灼見名家
校長分享「正向親子溝通」[教育大同論壇 2015:我要真假期]

「教育大同」一批有魄力, 有毅力, 有膽色的家長義工, 在這兩天找了很多教育專家, 在「我要真假期」中以理論、研究到實踐告訴大家, 教育不需要死記、硬背、操練, 嬴在起跑線是如何違反自然! 昭悅教室是活動支持機構之一, 教室校長分享的正向教育也得到一眾家長的支持. 如果你還擔心教育沒選擇, 可以上 https://www.facebook.com/EDiversity 或與教室聯絡! 大會送贈「我們都是在家自學」及「與孩子共踏英語路」兩本好書, 希望能與大家分享, 有興趣朋友歡迎到教室借閱.
贏在轉折線 |一個人好生活|新城電台

教室校長一連兩個星期二在新城電台《一個人好生活》的「贏在轉折線」接受訪問,第一節已在上星期二播出,可上網重溫,明晚將播出第二節 節目中主持人劉婉芬提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任何年代總有人抱怨教育制度不好,相較以前現在已有更多另類的教育選擇,為什麼仍有這麼多家長們還是邊駡、邊做「幫兇」。 我想要做逆流而上的家長,少點勇氣、膽量也不可。情況就好像博弈論(Game Theory)裡的「囚徒困境」(Prisoner Dilemma),每個人只是做最合理的選擇,但結果是每一個人的回報卻減少。 http://www.metroradio.com.hk/…/Multi…/ProgramTimeTable.aspx…
清潔姐姐的一對手

已有數份兼職的她,接下教室這份兼職,無非想賺多塊錢,但從第一天起,每次也親手推搪收下全數人工(愈有愈貪、愈無愈大方!)。 給她一大袋用不著的物資,重得男士也未必搬得下,嬌小的她可以單手取走自用或賣掉,完全合乎我們環保原則(惜物、惜福)。 今天她親手送上的自家製糭……。她的一雙手、一言一行就是最好的身教,Role Model從來不需往上找! 感恩教室每天都充滿濃濃的人情味!
【家長講座】正向教育法

功課輔導只是教室的切入點,真正目的是家長教育。昨天教室的家長齊集,一同認識「正向教育法」,為他們能夠坐足三小時感到驕傲! 當中最難忘的是一位家長的分享,她的兒子經轉介來了教室溫習兩天,說很喜歡教室,每個人也待他很好,希望可以繼續留下免費學習(縱使要長途跋涉而來),說時這位媽媽眼裏盛滿淚水。 後記:(1)教室只是以平常心看待每位學生,但這位媽媽的淚水,她沈默寡言的孩子對教室的喜愛,讓我們想起母子背後不為人道的辛酸故事,更需要別人的關愛和支持! (2)開心聽到每位家長也說他的孩子很喜歡教室,只是感慨教室至今仍是收生不足,現在每位學生也得來不易,大多是在其他補習社得不到應有的照顧及尊重,經介紹而來。 教室不為賺錢、只希望証明教育可以不一樣,及透過社會資源再分配,讓經濟條件欠佳的學生也得到適切的照顧。 未來日子,希望教室可以嬴得更多家長的垂青,得到更多社會人士的認同及支持!
改善情緒,學習效能亦會改善

正席考試季節,作為學生或學生家長的你,心情是否如圖? 如果你緊張時,腦袋只得一片空白,請你慢慢地深呼吸,那是最簡單及有效的即時舒緩方法! 每逢考試,縱使是我們最年幼的學生,身上都充斥著壓力的表徵,例如肚痛、肚痾、胃痛、皮膚敏感、神不守舍等,令他們不能在考試中發揮應有水平。 港式考試似乎是情緒智商(EQ)平衡力的測試!可惜處理情緒、壓力這項重要的人生技能卻不在學習範圍內。 研究發現改善情緒,學習效能亦會改善。情緒教育是教室的教學宗旨之一,縱使要與學生的功課、溫習角力,教室仍希望每天騰出時間培養學生的正面健康情緒。
信任這種東西,斷了就很難接回來

這些日子都在跟學生說責任,由幼稚園至大學生。 教室雖相信尊重教育,每份功課、每次溫書都由自己決定時間上的分配,但信任背後需要有承諾、責任的基礎去支持。 學生答應了花10分鐘溫習背默,背錯了便罰抄是協商的決定。可是之後卻反口、撒嬌甚至哭鬧,我會毫不心軟。 學習承擔自己的行為是一輩子的功課,更何況做錯了有什麼大不了。錯了不肯承擔、不願改過才是一輩子的錯誤。 可恨的是近日每天見報, 都是逃避責任一類的反面教材,只盼家長可以堅持以身教正視聽!
隨筆

家長投訴孩子在家總拿著手機玩,當問及孩子不玩手機有什麼選擇,答案是「看書」。 那家長你平時在家可以放下手機嗎?可以看書嗎?可以一整天都在看書及學習嗎? 孩子:「我不需要你的改變,我只需要你陪伴在身邊」(台灣人子協會)
目標、方法、動力

「龜兔賽跑」故事相信無人不曉,學習點多以驕傲、自滿、輕敵的兔子為鑑,很少會向不理會別人的嘲笑、不卑不亢的忠於自己,慢但專注地堅持完成目標的烏龜而學習。 現今的小朋友位位也像「好打得」,為練得一身好「武藝」,疲於奔命在功課、考測及校內、外的興趣班和活動,縱使那個「興趣班」根本不是孩子的興趣。家長也當然要捨命「陪太子」,縱使有不認同的家長,但基於羊群心態或擔心「輸在起跑線」,只好賠上一家人的時間、金錢、生活,甚至關係,在這失衡教育制度下的「泥澤」中,卻忘記了人生其實是「馬拉松長跑」,不是先起步便會勝出。 哈佛大學曾有一項調查,跟蹤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條件相近的年輕人。結果25年前已有清晰且長期目標的那3%人,幾乎都成了社會各界的頂尖成功人士;那10%有清晰短期目標者,大都在社會的中上層,成為各行業的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工程師等;那60%目標模糊者,幾乎都在社會的中下層能安穩地過活。剩下那從來沒有目標的27%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抱怨他人、社會、世界。由此可見,有目標、責任、使命感,不浪費時間,相信是其中一項重中之重的「人生長跑」之道。 「訂立目標」也是教室的重要教學手法之一,每位學生需要在其手冊上,訂下自己的「大目標」,然後將之拆細成每月「小目標」,及有效達成目標的「方法」和「動力」,並按實際需要定期檢討及調整。上期曾分享教室便是以這方法協助學生完成功課,每項功課完成時間由學生自訂,導師的角色只是協助提供「方法」及「動力」,效果顯著。他們都在不知不覺間練習「人生長跑」之道,重點是「質、專和深」,而非「快和多」。 這一「道」取經自城大何敏賢教授的「希望思維法」。根據研究,持之以恆會有助提升個人成長、抗逆力、減少抑鬱、焦慮及倦怠。筆者曾將此道與大、中學生及成年人分享,看似簡單的道理,單是「訂立目標」已難倒不少人。因為大部份人均像筆者,從小習慣跟那「60%目標模糊者」走最安穩的路,忽略培養「自我感應」機制,不習慣關心自己的真正感受及需要。 喜見一位高中生學會了「希望思維法」後分享:「而家好多人認為成功係搵到份好工,賺到好多錢,之後買樓買車。我覺得每個人嘅成功定義唔同,你心目中嘅成功,唔代表人哋心目中嘅成功,人哋標準唔可以用嚟量度你心目中嘅成功,所以自己要有好清晰嘅目標。」希望這位學生和教室的學生能以「烏龜」的態度,和喜自在地走其「長跑」。 Rita Ching FB: Above & Beyond Education 昭悅教室 電郵: [email protected] 小小(教室)室長 http://issuu.com/thehanli/docs/issue_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