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情緒課日誌】情緒感覺

瓶內的水及不同顏色的沙代表著我們的想法及感覺,當沙在水中被快速攪拌時,便不能清楚看到內裏的東西,就像我們急忙,緊張,生氣或沮喪時的狀態。 當我們有意識地專注呼吸便可平靜下來,讓留在腦內的想法和感覺,平靜地沈澱下去。又或者我們可以「攪起」那些讓我們快樂的感覺,如善良,憐憫和寬恕的經歷。 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意識到自己的想法,讓我們可以自己控制自己去想朝著的方向走,而不是被某種想法和感覺引領你的行為。 #專注呼吸 #自我控制 #情緒感覺
【家長講座】順德聯誼會李金小學、九龍城浸信會慈愛幼稚園

[一日兩場的家長講座] 講者:什麼是正向教育? 家長:多讚賞、不責罵! 其實正向教育不是只讚不罵、也不是要縱容孩子,或要孩子唯唯諾諾; 家長的角色應該是幫助孩子學會認識及欣賞自己,發展自己潛能,尋找自己的人生目標。 父母的任務是催化孩子將這些能力充分發揮出來,而非左右孩子如何發揮這些能力! #政府又話推家長教育 #家長教育vs管治問題
【老師工作坊】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

在困難時,更需要有健康的情緒。 在憤怒時,更需要專注呼吸,回歸意識中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作理性的反應,而不要被憤怒駕御我們。 #堅樂二小 #老師工作坊 #呼吸練習 #專注遊戲 #香港人加油
一代不如一代。還是你落後於時代 | Rita Ching |ohmykids

「我唔鍾意生係呢個時代,寧願自己生於亂世,有嘢去追求、去努力。唔似得而家咁,你搏同唔搏,畢咗業都係搵差唔多,好似努唔努力都無分別。香港嘅環境唔鼓勵人去追夢,個個人都只係條咸魚。。。」說這話的是五、六年前正在我機構實習的一位大學生,當時雖只是閒談,但必須承認他的想法令我既感意外,又感無奈和可悲,誰把我們的下一代弄得如斯悲觀、絕望? 接著我在好奇心驅使下邀請了一班來自不同中學、不同級別的學生,各自寫下其對成年人的觀感和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他們對成年人及當時社會的不滿如下: 「雙重標準,對別人和自己用不同的標準」 「輕佻自大,自以為是,勢利眼」 「口不對心,十分虛偽」 「其實我好怕個腦淨係諗住點樣做,先對自己有利嘅大人,好恐怖…」 「我覺得好可怕,D大人成日問你咁樣做有咩用,其實有D嘢唔一定係物質上可量度嘅先叫有用,好似快樂係情感上嘅價值,無辦法量度但唔代表無用…」 「佢地好可憐,只係知道自己需要錢,但忘記自己個心係餓緊…」 「現在嘅社會給青少年甚至大人都有一種錢就是萬能的感覺。整個人生就是賺錢和獲得地位,等到有錢、有地位,又會想盡辦法鞏固…」 「我明白現實與理想總有出入,儘管我渴望的簡單社會難以實現,至少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公義的廉潔社會,可惜的是,恐怕連這樣卑微的願望也無法實現…」 「不敢奢求太多,只是香港在淪陷,港府受中央制肘、新聞受港府制肘、學生受教育局制肘,一切一切都受著控制…」 。。。。。。 他們希望成年人應有以下特質: 「有誠信*,講得出做得到」(*多數人的答案) 「誠實(不要像現在的政府官員一樣….謊話滿天飛)」 「以身作則,不要講一套,做一套」 「公平,平等對待所有人」 「做事不偏不倚」 「負責任,勇於承擔過錯」 「關心社會」 「願意聆聽意見」 。。。。。。 當年收到他們赤子之心的分享,立時令我聯想到Abraham Maslow 提出的人類「需求金字塔」。雖然上述只反映一小撮人年輕人的意見,但延至今仍然適用,亦值得家長們參考和反思。他們不像年長一輩的成長年代,生活仍是艱難,習慣以滿足基本果腹及安全需要作大前提,因此窮一身去追求穩定豐足的生活,寧願「個心係餓緊」。相比年輕一代,他們已不愁基本需要,因此對愛、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更大。可惜多年後的今天,年輕人所不滿的問題不但沒有改善,更是每況愈下。 往後的日子分別發生「反國教運動」、「雨傘革命」及至今天「反送中條例」引發出的風暴等,年輕人均是走在最前,像是成了世代之爭,帶領我們追求有良知的人所嚮往的真、善、美,不惜以自己的前途、肉身向不公義說不,以喚醒每個被封塵的心。說年輕人一代不如一代,倒不如說你沒有跟隨時代進步,或是那顆原初之心早已被蠶食了。說他們現在很暴力,但如果不是先有制度上的暴力、濫用公權的暴力,他們或許還在吃喝玩樂中。 看看今天我們的父母官,口說要跟年輕人溝通,但言行卻就是年輕人或稍有良知的人所討厭的:其身不正、講一套,做一套、沒誠信;回應問題時輕佻自大,自以為是、口不對心、顛倒是非、邏輯欠奉、謊話連篇;對待「自己人」及反對者明顯用雙重標準;對前者不但有法不依,更視而不見、處事又偏又倚……。不懂講人話、做人應做的事,又豈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為政者之道,其實亦是為人之道,更是親子之道。 一代不如一代。還是你落後於時代 | Rita Ching |ohmykids
年輕人眼中的成人: 口不對心、虚偽 |程沛玉|HK01親子

如果你仍不了解年輕人,我嘗試用第一身經驗和他們的心聲透過下文告訴你!
他們很多都帶著淚水跟我說很痛心,他們其實也帶著恐懼去為他們的未來而撐下去!
點閱觀看↓
【開心好開心計劃】香港教育大學

多謝香港教育大學的邀請,為其「開心好開心計劃」(Happy Start School Project)的參與學校,進行一連串的老師工作坊,將社交情緒教育引入學校,令小一學生更好適應新學校的生活。 參與學校包括: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小學 順德聯誼總會梁潔華小學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天主教博智小學
【社交情緒計劃】成果分享會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

2019-07-20 上星期在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與全校老師分享,在全級小一推行的社交情緒計劃的成果。 總括而言: 💯所有參與學生的家長均對課程表示滿意及很滿意 ❤️九成以上的參與學生家長認同課程切合孩子的需要 ❤️學生在親社會行為(同理心、關愛等)及朋輩關係有顯著改變 家長多表示課程有助孩子控制/改善/管理/釋放/表達自己的情緒、不亂發脾氣、更好與他人相處、更認識自己和改善自信;課程亦能讓家長更關注孩子的需要及心理變化。 感謝小一班主任分享學生的改變,還送上小朋友的心意卡。 再次感謝堅二學校的支持及信任❤️,期待來年再合作!🙌
【學生成長禮】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

2019-07-14 專頁近日沈寂一時,除了忙於每周遊行、追新聞、不同的講座,還因為在多事之秋,沒有心情「風花雪月」。 感謝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邀請出席他們學生的成長禮,深深被他們的正能量感染,這股能量由師、生、家長繼而感染社區,連酒樓的員工也表示受校長、老師感染,啟發了我們可以悲傷,但不可以絕望。或許這就是連儂牆遍地開花的原因。 其實這段日子,分別應亞斯理衛理小學、鴨脷洲浸信會的邀請進行了家長工作坊🙏🏻🙏🏻,還有其他將陸續補上…. 是時候收拾心情、迎難而上、珍惜當下。香港人BE WATER!
【小學情緒課】小學引入社交情緒課程 學習靜觀控制情緒 |HK01親子

感謝用心的HK01記者,花了不少時間及篇幅介紹教室為初小進行的社交情緒課。 課程中除了教者得到寶貴的經驗及啟發(有待梳理才分享),學生的改變最令人振奮。以下是兩位家長在文章以外的分享 「你比左好寶貴嘅課程給孩子,終身受用,也給媽媽上咗寶貴嘅一堂🥰」 「課程讓孩子明白及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並學會找方法如何處理。 以下其中例子係令媽媽印象深刻, 媽媽表示自己好嬲呀, 真係激死人啦, 女女走過來說: 媽媽你好嬲呀, 用安靜瓶啦。仲摸我個頭說: 好少事, 好少事, 唔緊要! 謝謝老師, 情緒課對女女很重要。能夠學習面對及處理情緒, 對她的身心發展及成長有莫大的幫助。」 由有牆轉型為無牆的教室,為學校提供家長、老師工作坊及學生課程,希望可以為更多人服務!❤️💪🏻💪🏻 閱讀全文: 【小學情緒課】小學引入社交情緒課程 學習靜觀控制情緒 |HK01親子 #感謝堅樂第二小學 #感謝各老師的協助 #感謝義工的幫忙 #感謝學生的喜愛 #感謝HK01的報導
堅持己見的家長 害小朋友一輩子|程沛玉|HK01親子

化悲憤於文章
「一個人最錯的時候,就是覺得自己啱哂的時候」,見到口口聲聲話自己係母親個位就想起呢句說話。
//不論年齡的孩子都希望被公平、真誠對待。我們的孩子就是看不見這位父母官的真誠,口口聲以對某死者家屬交代為借口,但對無數南Y海難死者的父母子女來說,誰來向他們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