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孩子的「脊椎」| Rita Ching | ohmykids

你是「磚牆型」、「水母型」,還是「脊椎型」的家長呢?根據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家長的教養法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別:

第一類是「磚牆型」,是指專制獨裁的家長,要求子女盲目地聽話。這類型的家庭對一切都有很高的要求、機械化、規律化及高度控制,較少真正的溝通及家庭溫暖。

第二類「水母型」的家長,剛好是「磚牆型」家長的相反,對子女十分縱容。這類型的家長對子女發放無盡暖意及關顧、有緊密的溝通;卻缺少了對他們的管束,不能在生活中對他們提供明確界線及期望,容許其生活沒規律,甚至反覆無常。

第三類的「脊椎型」,是具權威性的家長。這類型的家長混合了前兩類型家長的優點,能對子女提供清晰、貫徹性及合理性的規則、教法及期望,同時令家庭中充滿關愛及溫暖。

該研究比較了在三類型家庭成長的孩子,當中以「脊椎型」家庭的孩子最獨立、最具有領導才能、社會責任、獨創性、自信和成就。「磚牆型」家庭的孩子的確會很聽教聽話,但獨立性及自信心則相對薄弱。而在「水母型」家庭長大的孩子,在各方面也表現較差,特別是社會責任和獨立性,且自信心會較低,並有較多的焦慮感。 

事實上很多家長忽略了貫徹性的界線及限制對孩子的重要性,特別是行為反覆不定的ADHD(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孩子。試想想如果孩子每天的生活節奏紊亂,作息不定時、進食隨意、規則時鬆時緊、參與的活動都是被突然安排的,他的情緒言行就像是桌球檯上的球,每天也是過著不斷被動地刺激及撞擊桌邊的生活。

如果孩子在家習慣了沒有規律的生活,要遵守的規則、界線隨家長的心情、環境而朝令夕改,或標準不一,當孩子要面對規律性的事情,例如學校的生活及校規、遊戲規則等,便會顯得沒有耐性、急躁,甚至很容易會以惱火回應。相反,如果有規律的生活及界線,與尊重及關愛並行,那就會成為孩子堅固的脊椎,支撐著他以後能堅定自主地面對自己整個人生。

要建立孩子的「脊椎」,以下是其中最基本的三項:

1)孩子生活需要有規律,例如定時作息、進食。

2)可以與孩子一起製作每日或每星期的事項表,讓他寫下或畫下即將發生的每個事項,並把此表放置在他最容易注意到的地方。

3)每當有日程或事項要改變,可以先給孩子一個預告,愈早愈好,但有預告總比沒有好,那怕只是出發前一刻。

這些也有助培養孩子成為桌球檯上的「母球」,自主獨立及有自信。千萬不要因為孩子年紀小,而讓他變成不停被動地撞擊的「子球」。

成為孩子的「脊椎」| Rita Ching | ohmykids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最新文章

免費Responsive Classroom教師工作坊+逾$1000的教學書籍

免費Responsive Classroom教師工作坊+逾$1000的教學書籍 美國著名的Responsive Classroom(回應式教室」)在四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提供予世界各地包括亞洲區的高質素教師培訓,它的課程獲最權威的社交情緒組織CASEL選為最高級別。研究顯示採用Responsive Classroom教學的學校有以下成果:

閱讀更多 »

成長思維家長老師工作坊

繼早前為沙田公立學校的高中學生進行「挑戰失敗日」,很榮幸能在這兩星期為其家長及老師進行了三個「成長思維」工作坊 欣賞有心的老師們積極地在家校建立「成長思維」文化 有家長在工作坊後即表示思維已有所改變 學校更將「成長思維」口號貼滿每個班房,並印在文件袋送給家長 這正正是「成長」的過程!

閱讀更多 »

「挑戰失敗日」

「挑戰失敗日」 失敗究竟是什麼? 你會挑戰失敗嗎? 對香港女飛人梁筠宜而言,「失敗係比自己動力去成功」、「如果永遠成功就唔會再想進步」、「有一種成功叫繼續努力」。 多謝梁筠宜在教室為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的中四及中五學生籌辦的「挑戰失敗日」中分享有血有淚的經歷。

閱讀更多 »
zh_HK香港中文
en_GBEnglish (UK) zh_HK香港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