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親子X親親大自然

我見過!我真係見過。。成班細路好開心咁執垃圾! 一眾3-5歲的小朋友先透過故事認識大自然,並願意以行動守護它。 小小年紀,眼明手快,大人也看不到的垃圾,也逃不了他們的法眼,認真情度感動沿途行山人士的讚嘆,希望可以警剔亂拋垃圾的人。 要完成任務,還要自己垃圾自己帶,自己走路四小時,只有兩、三次小休,活動過程中充分表現出他們的堅毅、創意、洞察力、好奇心、愛心等優點特質。 感謝一眾家長的參與及願意放手,讓小朋友未被留意的潛能也得以顯露。最終讓小朋友也為自己可以獨自完成活動而感到開心! #正向親子x親親大自然 #一舉四得的鍛練親子環保行山活動 #小朋友話煙頭很臭牛屎不是垃圾 #天公造美境色造美人更美 #感謝Michelle的啟發及帶領 #感謝Posikids的參與及故事分享
讚賞的陷阱

數最易呃like的FB相片,可愛小朋友必入圍,隨like贈送的是一連串「好靚仔、靚女、靚BB」的留言。 又或是有關小朋友得到什麼名次、獎項、「特異功能」的Post,同樣贏得like及「好叻、叻仔、叻女」的留言。 如果美、醜、天賦才能是天生,小朋友聽到這類不能透過自己努力去進步的聲音,結果會是怎樣? 不論是FB或日常生活,衝口而出的總是「靚」、「叻」。反之,分享、讚賞小朋友的美德、品行,例如禮貌、勇敢、堅持、友愛、創意等卻是是鳳毛麟角。 那反映我們重視什麼?帶給小朋友什麼訊息、價值觀及觀念? #讚賞過程有助培養愛學習愛挑戰的增長思維 #讚賞結果有助培養怕輸怕比較的固有思維 #未學正向教育前我也墜入讚賞的陷阱 #不要少看語言的威力! #大人每一言一行足以影響小朋友的成長
校長接受電台訪問 |兒童適宜|商業電台

教室校長在商台「兒童適宜」接受朱薰及泰山訪問,分享正向親子及情緒教育,意外地收到不少正面回響。詢眾要求,幾經波折,錯過的朋友終於可透過以下連結收聽或重溫。 https://www.youtube.com/attribution_link…
語言藝術

剛完成的小數族裔中文班,由專為非華語人士/讀障學生設計了一套中文輸入系統的導師教授。為增加學習興趣,每堂也以拆字比賽形式進行,系統每次也列出首十名的名稱及成績。 開始時大家也不其然地為排首位的學生鼓掌、讚嘆,學生也因此愈來愈重視名次。用得恰當的確可以誘發良性互動及進步,令學生更努力學習。 可是接下來幾堂,總有小朋友喊,或發脾氣不肯學習,因為怕輸、怕錯、怕比下去,當成績趕不上便索性放棄不學或不參與。 有見及此,第六堂開始前特別溫馨提示導師及義工,不再只強調及讚賞排首位的學生,反而著重私下欣賞學生的個別進步,進步是跟自己比較而不是跟別人,並儘可能細緻地指出讚賞原因,如努力、堅毅、專注等特質令他們進步,這不但可減少學生與人比較,學會欣賞自己,更讓他們明白進步原因是什麼,有什麼優點可持續發展。 只是這一微小改變,學習氣氛已立見改善,沒再有學生因為成績、名次而哭或放棄學習。這正好示範了近年漸多人認識,由心理學家Carol Dweck提出的「fixed mindset vs growth mindset」的理論。 成年人很多時也忽略自己語言、行為對小朋友的影響。其實小朋友一些不理想的行為,很多時是由成年人不自覺地促成,是可以避免,或不費吹灰之力改變。 #語言藝術識得用其實好好用 #改變不一定要硬碰硬 #改變由自己開始 #CarolDweckGrowthMindset
少數族裔學中文

「我好鍾意呢個中文堂,我好開心,我平日未試過上中文堂咁開心,幾時有得再上?」Naduli–其中一位居住西貢,原藉斯里蘭卡的小四參加者,在完成最後一堂的中文班,邊走邊以英文說。 之後她再傳短訊:”I love Chinese class bahbahbah and I feel sad and more sad now.” 這個一連兩個月,挑戰難度的混齡、混區、混族中文課程,來自西環至西貢,K3至中一的菲律賓、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泰國學生共冶一爐,在最後一天大家與義工也混成一遍。在完成結業測試,寫下「自我介紹」的一刻,父、母也自豪地為子女的文章拍照留念,其實陪太子讀書的父、母親們比子女更努力學習。 從第一堂的陌生、冷漠,甚至十問九不睬,或每堂例遲一小時,害接他的義工呆等,這些阻力牆被同事及義工們的笑容、真情、投入、耐心,每星期不厭煩的溫馨提示,隨著時間逐少逐少被移除。最終不管參加者、義工、教者及策劃的我們,每一位也享受其中。感謝當中每個人的付出! 原本最討厭中文的Naduli已學懂這輸入法,他們每個人也獲贈軟件,可在家自學,但願他們會繼續學習。不管你、我、他,不管過程多困難,不管牆有多高,只要有支持的動力、有良好的關係,終可見黎明。 #有好關係才有好心情 #有好心情才喜歡學習 #又一次証明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用不對的方法 #特別嗚謝香港寬頻出心出力的義工及贊助及XX學校師生的協助
前教統局旗手厭倦官場倒果為因:「最理 想的世界不需要補習社」|HK01社區

前教統局旗手厭倦官場倒果為因:「最理想的世界不需要補習社」現今的教育制度、社會環境,都迫使新生代喘不過氣來。病源到底從哪來?「因為成功的定義與學業、成績掛鈎,若非大學畢業就是『廢柴』。於是家長就開始驚,如果不跟大圍做,良心會受責備,這種情緒一路蔓延到小朋友。有小朋友跟我說,最憎大人講邊個叻邊個叻:『聽到我好嬲,成日想打爆佢哋個頭。』」(HK01)這位小朋友是教室一位平日謙遜有禮的學生,只偶一在閒談間,幽幽地從心底滲出這點不滿及無奈。 不論年齡,誰喜歡被比較?比較文化是教、養的忌諱!比較文化是教、養的忌諱!(重複因爲太重要了!) 比較是教養的大忌 感謝HK01記者為教室的轉型留紀錄 閱讀HK01全文: 前教統局旗手厭倦官場倒果為因:「最理 想的世界不需要補習社」|李慧筠梁雪怡|HK01社區專題|
同理心不是靠口號及獎勵建立的|Rita Ching|ohmykids

收到家長報喜,教室的學生轉了合適的學校,上學比以前開心,且認識了新朋友。 這位新朋友因暫時不良於行,在沒人指示下,學生每天主動地照顧這位新朋友,也從沒向其家長提及,只是默默地做自己覺得應該及喜歡的事。 某天家長日,新朋友的家長在眾裏尋找學生的家長說要親身道謝。感謝家長將孩子的同理心歸因於「正向教育」(建基於科研為証的正向心理學的教育模式)。的確教室的學生們很有愛,除了吵閙,他們常互相鼓勵、分享,哭時也互相安慰,我們也以學生的美行為樂。 要鼓勵、培養這美德,最奏效的方法,不是像圖中新朋友家長的建議-獎勵學生,那海豚式的獎勵很容易誤導孩子,養成只為獎勵、讚美,而做大人喜歡的事,沒有獎勵、讚美,便沒有動力做應做的事。要將孩子的美德內化為習慣,更理想的方法是表達對孩子這美行的欣賞及仔細解釋欣賞的原因,例如她的主動、細心觀察、照顧心思等,溝通過程中可細問孩子的經歷、感受、心情等,這有助建立她的正面情緒、正面專注、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開心的親子關係。 但要建立孩子的同理心,更需要在大環境下培養相關文化,這不單是口號式的關愛,還要在日常生活以身教表現平等的、公平的關愛,不論其背景、樣貌、成績、個性等,也不要厚此薄彼及偏愛。環顧現今不少學校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口號,宣揚美德,可是筆者在這些學校中絲毫感受不到那宣揚中的文化,充斥著的反而是「挑機」、欺凌、抑壓、埋怨的文化。 說實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多重視、鼓勵及培養孩子的美德?還是每天張口閉口只比較、表揚、關心孩子/學生的成績,給他們成績便是王道的世界? 其實孩子的同理心原是人與生俱來的美德,但放眼每天站立在擠迫車廂的長者、孕婦及殘障人士,這美行縱使在今天的成人世界也不是必然。 西方常言道: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同理心不是靠口號及獎勵建立的|Rita Ching|ohmykids #Ittakesawholevillagetoraiseachild.
取之社區、用於社區,善待環境是同理心的基石

回顧已故教室,說是二手夜冷店也不為過,除了影印機是租用的,幾乎所有傢私、餐具、電器、電腦、圖書、教材、文具、玩具。。。也是從朋友或社區收集得來,當中包括不少一手物資,多得用不下,便轉贈有需要家庭、地攤媽媽及非牟利機構,不知不覺教室間接成為了社區物資的中轉站,減少了社區,甚至自己的家居廢物。 從本來無一物,到四處惹塵埃的教室,不知從何時起抽屜成了叮噹的百寶袋,有取之不盡、包羅萬有的物資,在清場整理階段被發掘到的物資數量及種類之多令人咋舌! 教室也在不知不覺間建立了社區網絡,因此才可以成功地清場,取之社區、用於社區、回歸社區。 為最終棄置的只有幾件殘破的二手傢私及真正廢物感到自豪,成功清場全賴「生活雜貨」的細心安排及精心分類,「綠活地圖」的義助,將社區徵集而來的資源有系統地還給社區,還鼓勵有能力人士以自由捐獻形式,選擇及輔予二手物品新生命,以取代購買。 也有賴區內的街坊義工、教室的地攤媽媽、清潔姐姐、左鄰右里為我們剩餘的物資提供歸宿,連最被嫌棄的清潔用具如垃圾桶、地拖等也有容身之所,還助我們清場、還原單位、送麵包、飲料為我們打氣。。。感謝上列人士成就這美事。 教室物資雖多,但學生們平日最愛的還是在教室中的環保箱內尋寶、自製玩具或友儕間自創遊戲,在吵鬧間學習包容、尊重、分享、相處之道,人與人的互動是最好玩的遊戲。因此在教室的最後日子,義師、學生也回來幫手或「憑弔」,學生說:「想望多一眼得一眼」。不竟這是他們下課後的另一個家,小朋友可以不需要名牌/物質,快樂從來不是建基於身外物。 當初成立教室的主要目標之一,便是希望與地區結連、推廣惜物、善待環境、建立具同理心的一代,這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態度。目標已達,走得甘心!
籌款為緬甸邊境難民學生買校車

教室暑期班小老板的義賣及賣藝義演,最終共籌得$6000!!!👏🏻👏🏻👏🏻👏🏻👏🏻 善款已直接交予學校!是次籌款成功全賴小老板及家長,教室導師及義工和各方友好的鼎力支持,衷心感謝! 如你也有意為200名難民學生的未來出一分力,請於9月25日前到以下連結捐款! https://www.fringebacker.com/…/projects/bus-to-the-childre…/
小數族裔學中文!

一連8堂的中文班,於9月3日順利開鑼!!!經各方友好轉介及推廣,最終10人班要超額至14人。 參加者包括斯里蘭卡、巴基斯坦、泰國、菲律賓的小一至中一學生,分別從香港仔、將軍澳等不同地區前來上課。 距離、差異也擋不住他們的學習。見證他們及陪同出值的家長也很認真、投入地學習,十分感動。完堂後更收到被推介參加的查詢。 感謝香港寬頻員工及中聖書院學生擔任義務助教,感謝中聖書院老師的安排及借出校舍。
 
								 
															 香港中文
香港中文				 English (UK)
English (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