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Rita Ching |ohmykids

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是我們教室宗旨之一,所以一直以來教室都在實驗利用不同的生活細節,讓孩子有參與、體驗、思考及學習的機會。以下是其中一例: 自定作息時間 教室一直讓每位學生包括小一生,在導師的協助下,自定做功課的次序及時間分配,包括小息時間,如何運用小息時間也由自己決定,有學生選擇短而多的小息時間,也有寧願咬緊牙根多做些功課,以換取更長的小息時間,有的選擇小息時小睡片刻、有的躲在小圖書閣看書或在玩具閣尋寶。當然享受自由和權利的前題是不影響別人的權利,所以小息期間的活動,以不損害其他學生專心做功課的權利為大原則,單單這一安排便讓孩子慢慢培養時間管理、平衡選擇、為自己決定負責等生活習慣。 平衝自由及尊重 近日來了一批新生,讓小小教室熱閙不已。人多了,可接受學生的聲浪度自然下降,特別是小息期間。在管理角度,跟從學校安排,劃一小息時間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的確,教室試行了幾天,孩子秩序好了,安靜了,可是感覺總是怪怪的,平日雖吵閙但佈滿笑臉的教室,變得了無生氣,有點像監獄生活,為了易於管理,由大人(當權者)決定一切,剝奪了原先讓學生學習思考、管理自己、平衡權利的機會,不是我們的意願。 為了撥亂反正,回歸讓學生成為教室及自己管理人的宗旨,我們來了一次「小息安排會議」,由學生(小一至小四生,以小一生佔最多)在對等關係、理性討論、思考及分析下,以投票決定自己在教室的生活。不出所料,學生習慣被管理的生活,開始時都傾向劃一小息時間,非小息時有較安靜的環境做功課,小息時可以一大群人玩得更盡興,很正常的決定。 突然有學生醒覺,自定小息時間可有享更多自由及彈性,早完成功課便可享受多些自由,為何要被集體時間困綁呢!此刻,賽果立時被改寫,最後以大比數決定,還原自定小息時間的安排,學生們還增加了一項創意的安排,要求每天留下一節集體小息時間,好讓大夥兒有一起玩的機會,更自定了很多小息時「影響別人權利」的罰則,包括全日無小息、看書看至安靜、抄默書等。 用心聽聽孩子的心聲 放下憂慮、成見、主觀批判,用心聽聽孩子的心聲,很多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成年人始終是權力的擁有者,習慣了以權威處事的世界,如只以權威管治,不論在工作地方或家中,不會有真正長久、開心、互相尊重的關係。但「放下」不等於「放任」,成年人需要先放下身段,用經驗引導他們思考,讓他們明白尊重、自由是相對的。只要兩代人有真正溝通、彼此尊重對方的期望,孩子一般都會尊重及信守承諾,更享受生活在一個他可以發聲、受尊重、有參與及可影響的地方。 信任你的孩子,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成為自己的主人吧! ——– 教室校長獲邀成為博客, 可以將更多教室趣事及正面的教育信念分享。 歡迎分享、轉載! 閱讀全文: 讓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 |Rita Ching |ohmykids

為幼兒園學生「排毒」

根據本地研究,學術型幼兒園學生面對困難時的答案傾向「唔知」、眼泛淚光、不懂處理。 遊戲型幼兒園學生則較願意學習及嘗試解難,積極處理逆境,更具自主能力及信心改變環境。(教育學院鄭佩華副教授@鏗鏘集) 你希望孩子是那類? 事實上,幾乎每位新生,我們都要花很多時間跟他們「排毒」,排走「植入式病毒」,釋放及發展他們潛藏的自理、自主及社交能力。 剛在教室看見兩位小一男生做完功課後,玩了一陣子便靜靜地躲在一角談天,很是溫馨!♥ 慢慢看見他們活出自己,不同年齡的小朋友也可和諧共處,就是我們工作中的最大喜悅! http://programme.rthk.org.hk/rthk/tv/programme.php…

廢紙箱 = 尋寶箱?

教室的回收廢紙箱,已變成學生的尋寶箱,每次經過總喜歡看看有沒有新發現。他們在休息時最愛玩的不是合成玩具,而是友儕間的自創玩意。 時而用廢紙及間尺製作成賽車跑道、時而用廢紙蒙面躲在一角,乘我們不避嚇我們半死。近日他們喜愛用紙筒造迷理兵團的眼鏡、廢紙造槍。 創意、邏輯思維、溝通、合作、社交技巧等工作、生活所需的技能,就在功課以外產生。 雖然我們要面對追趕功課及溫習的壓力,仍希望孩子可以在僅有的時間下,有真正愉快學習的空間,才可以持續地健康的成長。

著重情緒教育,陪伴孩子正面成長

情緒教育著重學生的感受,培養學習情緒,推動自發學習,才事半功倍。可是眼見現今大部分學生都是被硬塞一大堆知識,囫圇吞棗學了什麼也不知,過後當然更不懂連用,知識與生活完全斷層。 學生從小被這種學習模式的「病毒」入侵,要跟他們「洗底」,殊不簡單。我們寧花時間解釋,也拒絕給予學生直接答案,更不會經常坐在學生身邊,讓他們習慣依賴,不加思索便問。所以每有新生,在調較階段往往要犧牲做功課的速度。 感恩我們有體諒的家長,當眼裏不是只有功課、成績,便有空間察覺孩子的進步。孩子來了教室後,只短短一個星期已有轉變,當學習恐懼及壓力減少,才有心情主動探索及發問,這才是學習的原動力。想孩子學會接納從錯敗中學習,首先要家長真正願意接納孩子的錯失。 為這孩子高興的同時,更感謝家長對我們的信任,讓我們有空間陪伴孩子正面成長。

傳媒訪問 |蘋果日報 及 星島日報教育360

小小教室校長一連接受多間報紙電台訪問,並非為反而反!只是心痛小小生命太被扭曲了! 眼見愈來愈多學生,特別是小一生,連字也看不懂,便要面對其人生最大的壓力打擊,出現了很多負面情緒,當他們情緒低落、失控、茫然、神不守舍,甚至肚痛、胃痛、心悸、濕疹惡化、用手打自己、…請家長不要以為他們在「扭計」,小朋友未必懂得表達,更不懂告訴問題根源,但每個行為背後總有其原因。 成立教室的目的「就是為下一代尋找出路,雖然我地無辦法改變問題根源,但至少能夠改變自己(面對的態度)。」經過一年的運作,教室可以肯定地說:「不少學童初時來補習時,因功課量多、測驗考試感到焦慮,有人不能集中精神、亦有人害怕與導師溝通等….」他們現在做功課都比以前開心了、速度快了、情緒穩定了、自理及社交能力改善了…..當然仍有很多進步空間。 教育本應有很多可能性! 為何要「一味死記硬背造就了不少『失敗者』」,想起清朝龔自珍的<病梅館記>:「析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新聞特寫|香港電台

教室學生接受港台訪問時表示,太多功課有時做到發脾氣,頭痛。那是自然的情緒反射,特別是還未學懂控制及表達情緒的孩子。 試想想就是大人長期由早上8時多開始,一直用腦至晚上9時至10時,當中的操練及背誦,主要集中運用左腦,可能也會頭痛,更何況腦袋尚在發展的小孩! 所以,孩子在教室做功課,無論多忙,也有小休,更重要是平衡小休及做功課的時間表,主要由他們決定,慢慢學習自己掌握自己的時間,平衡不同選擇及向自己的決定負責。 收聽孩子的訪問片段按以下連結:

對TSA及未來教育的前瞻 |Rita Ching |ohmykids

昭悅教室的學生及老師應有線電視「同日不講理」的邀請,分享對TSA的感受。對節目中的一眾嘉賓集只以微觀討論TSA,有著名學者亦明言政府沒有錯,更見很多觀眾留言生怕廢了TSA,便沒有準則評核學生/學校,心中感到一沉! 腦神經科學家兼教育家Dr Dan Siegel早已指出,被Sir William Curtis 形容為上上世紀三大教育支柱的“3 R”—Reading(讀)、wRiting(寫)及aRithmetic(算),猶如將腦袋困在監獄,有損腦細胞的發長及生長。更有效的教育’3R’應該是Reflection(反思能力)、Resilience(抗逆能力)及Relationships(建立關係) 。 「讀、寫、算」教育模式只是滿足工業革命時代,倒模式工廠生產的需要。隨著城市及科技的發展,現世紀的全球人口為史上最高且仍在上升,二十一世紀的網絡發展,將會令很多工種被科技取替(政府也早已取替了不少文員),傳統的教育及思維模式,沒有可能面對新世紀的需要。 因此具前瞻的芬蘭教育又在改革,推行跨學科領域「主題式」教學方式,即去除單一個別科目,許多芬蘭學校早從1980年代已進行實驗。其教育主管Marjo Kyllonen表示「早在1900年開始的教學方法,已經不符時代的需求,我們需要21世紀的新教法。」跨領域早已是未來的趨勢,未來的世界也將是跨領域合作的時代。正正符合Dr Dan Siegel的新3R教法主張。 著名的英國教育學家Sugata Mitra 也指出,「21世紀的教育需要教孩子創造未來的機器,需要的課程只是一大堆問題,考試只是讓孩子’talk, share and use the Internet’(講、分享及使用互聯網),需要以新的peer assessment systems(朋輩考核系統) ,並去除填鴨式教法,以剔除孩子在學習中產生的恐懼,集中享受追求、發掘、掌握知識的樂趣。 教室校長當年是宣傳「求學不是求分數」的旗手,感覺至少當年政府的願景比現任的具前瞻性。自問沒能力改變政府的教育政策,惟有每月貼錢成立教室,希望以情緒/正向/新3R教育,用行動及例子証明教育可以不一樣,孩子也可以在這扭曲的教育制度下有更健康的心身發展。 回想這兩位接受訪問的孩子第一天到教室,跟今天鏡頭上的表現、他們現在的情緒、自控能力、行為、態度,以及做功課效率均有明顯進步。希望情緒/正向教育可以得到更多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應用及認同。 原文: 對TSA及未來教育的前瞻 |Rita Ching |ohmykids    

小孩子都是好奇的!

有時孩子的舉動,會令家長感到莫名其妙。 「我明明冇教佢架,佢自己識喎!」 其實小孩子學習,跟我們學習方法完全不同。 大部分家長想小朋友去學懂一樣東西時,都會先拿出一副我而家要教你的樣子,係人見到都走啦!反而不經意地讓他們產生好奇,然後再與孩子分享,這樣小孩子會更有興趣學習。 暑期班時,我每天早上都會跟小朋友分享新聞,為令他們產生好奇,絕不能「好啦! 我地而家睇新聞喇!」 要把新聞頁一直放在電腦的首頁,小孩來到時還要扮忙,他們便會好奇你在忙什麼, 走過來八卦一下, 那時機便來了!睇新聞啦! 通常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問好多好多問題,學習就是這樣自然地產生 好奇>發問>產生興趣>yay 學到野喇! 小小老師

【向TSA說不?】 我們聽聽小朋友心聲,他們又怎樣看這個評估?|有線電視|Sunday有理講

昭悅教室學生及全能的小小老師應有線電視「同日不講理」的邀請,分享對TSA的感受。 對節目中的一眾嘉賓集只以微觀討論TSA,有著名學者亦明言政府沒有錯,更見很多觀眾留言生怕廢了TSA,便沒有準則評核學生/學校,心中感到一沉! 腦神經科學家兼教育家Dr Dan Siegel早已指出,被Sir William Curtis 形容為上上世紀三大教育支柱的“3 R”—Reading(讀)、wRiting(寫)及aRithmetic(算),猶如將腦袋困在監獄,有損腦細胞的發長及生長。更有效的教育’3R’應該是Reflection(反思能力)、Resilience(抗逆能力)及Relationships(建立關係) 。 「讀、寫、算」教育模式只是滿足工業革命時代,倒模式工廠生產的需要。隨著城市及科技的發展,現世紀的全球人口為史上最高且仍在上升,二十一世紀的網絡發展,將會令很多工種被科技取替(政府也早已取替了不少文員),傳統的教育及思維模式,沒有可能面對新世紀的需要。 因此具前瞻的芬蘭教育又在改革,推行跨學科領域「主題式」教學方式,即去除單一個別科目,許多芬蘭學校早從1980年代已進行實驗。其教育主管Marjo Kyllonen表示「早在1900年開始的教學方法,已經不符時代的需求,我們需要21世紀的新教法。」跨領域早已是未來的趨勢,未來的世界也將是跨領域合作的時代。正正符合Dr Dan Siegel的新3R教法主張。 著名的英國教育學家Sugata Mitra 也指出,「21世紀的教育需要教孩子創造未來的機器,需要的課程只是一大堆問題,考試只是讓孩子’talk, share and use the Internet’(講、分享及使用互聯網),需要以新的peer assessment systems(朋輩考核系統) ,並去除填鴨式教法,以剔除孩子在學習中產生的恐懼,集中享受追求、發掘、掌握知識的樂趣。 小小校長當年是宣傳「求學不是求分數」的旗手,感覺至少當年政府的願景比現任的具前瞻性。自問沒能力改變政府的教育政策,惟有每月貼錢成立教室,希望以情緒/正向/新3R教育,用行動及例子証明教育可以不一樣,孩子也可以在這扭曲的教育制度下有更健康的心身發展。 回想這兩位接受訪問的孩子第一天到教室,跟今天鏡頭上的表現、他們現在的情緒、自控能力、行為、態度,以及做功課效率已有明顯進步。希望情緒/正向教育可以得到更多家長及教育工作者的關注、應用及認同。

家長們辛苦了!

在周末的一個學校家長講座,分享了圖中的故事,結果成為很多家長最深刻的其中一部分。 ——-送給所有正處於忙碌中、對孩子的耐性消弭了,對父母的角色感迷失,或在動孩子氣的家長,請讀讀這故事:《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感悟: 教育孩子就像牽著一隻蝸牛在散步。 和孩子一起走過他孩提時代和青春歲月, 雖然也有被氣瘋和失去耐心的時候, 然而, 孩子卻在不知不覺中向我們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 孩子的眼光是率真的, 孩子的視角是獨特的, 家長又何妨放慢腳步, 把自己主觀的想法放在一邊, 陪著孩子靜靜體味生活的滋味, 傾聽孩子內心聲音在俗世的迴響,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 從沒完沒了的生活裡探出頭, 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