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不是靠口號及獎勵建立的|Rita Ching|ohmykids

收到家長報喜,教室的學生轉了合適的學校,上學比以前開心,且認識了新朋友。

這位新朋友因暫時不良於行,在沒人指示下,學生每天主動地照顧這位新朋友,也從沒向其家長提及,只是默默地做自己覺得應該及喜歡的事。

某天家長日,新朋友的家長在眾裏尋找學生的家長說要親身道謝。感謝家長將孩子的同理心歸因於「正向教育」(建基於科研為証的正向心理學的教育模式)。的確教室的學生們很有愛,除了吵閙,他們常互相鼓勵、分享,哭時也互相安慰,我們也以學生的美行為樂。

要鼓勵、培養這美德,最奏效的方法,不是像圖中新朋友家長的建議-獎勵學生,那海豚式的獎勵很容易誤導孩子,養成只為獎勵、讚美,而做大人喜歡的事,沒有獎勵、讚美,便沒有動力做應做的事。要將孩子的美德內化為習慣,更理想的方法是表達對孩子這美行的欣賞及仔細解釋欣賞的原因,例如她的主動、細心觀察、照顧心思等,溝通過程中可細問孩子的經歷、感受、心情等,這有助建立她的正面情緒、正面專注、社交能力、表達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開心的親子關係。

但要建立孩子的同理心,更需要在大環境下培養相關文化,這不單是口號式的關愛,還要在日常生活以身教表現平等的、公平的關愛,不論其背景、樣貌、成績、個性等,也不要厚此薄彼及偏愛。環顧現今不少學校掛滿了各式各樣的口號,宣揚美德,可是筆者在這些學校中絲毫感受不到那宣揚中的文化,充斥著的反而是「挑機」、欺凌、抑壓、埋怨的文化。

說實話,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多重視、鼓勵及培養孩子的美德?還是每天張口閉口只比較、表揚、關心孩子/學生的成績,給他們成績便是王道的世界?

其實孩子的同理心原是人與生俱來的美德,但放眼每天站立在擠迫車廂的長者、孕婦及殘障人士,這美行縱使在今天的成人世界也不是必然。

西方常言道: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發表回覆

你的電郵地址並不會被公開。

最新文章

免費Responsive Classroom教師工作坊+逾$1000的教學書籍

免費Responsive Classroom教師工作坊+逾$1000的教學書籍 美國著名的Responsive Classroom(回應式教室」)在四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提供予世界各地包括亞洲區的高質素教師培訓,它的課程獲最權威的社交情緒組織CASEL選為最高級別。研究顯示採用Responsive Classroom教學的學校有以下成果:

閱讀更多 »

成長思維家長老師工作坊

繼早前為沙田公立學校的高中學生進行「挑戰失敗日」,很榮幸能在這兩星期為其家長及老師進行了三個「成長思維」工作坊 欣賞有心的老師們積極地在家校建立「成長思維」文化 有家長在工作坊後即表示思維已有所改變 學校更將「成長思維」口號貼滿每個班房,並印在文件袋送給家長 這正正是「成長」的過程!

閱讀更多 »

「挑戰失敗日」

「挑戰失敗日」 失敗究竟是什麼? 你會挑戰失敗嗎? 對香港女飛人梁筠宜而言,「失敗係比自己動力去成功」、「如果永遠成功就唔會再想進步」、「有一種成功叫繼續努力」。 多謝梁筠宜在教室為佛教孔仙洲紀念中學的中四及中五學生籌辦的「挑戰失敗日」中分享有血有淚的經歷。

閱讀更多 »
zh_HK香港中文
en_GBEnglish (UK) zh_HK香港中文